去年6月,在长春念大三的小郑看到同学小王发了一条朋友圈,“专业办理大学生贷款,48小时放款,缺钱的同学加微信...有惊喜...”微信联系后,小王告诉他,只要提供身份证号、手机号和辅导员联系方式,在48小时内就能拿到2000元。小王还说,“我们是通过‘名校贷’和‘优分期’两个平台办理的,内部有人,屏蔽信息后可以不用还款。”
贷款不用还?这还是头一回听说,经过两天的思想斗争,小郑决定试一试。他在“名校贷”和“优分期”两个校园贷平台注册了账号,两天后贷款到账,有1.8万元!按照约定,小郑留下自己所贷的2000元,将剩余1.6万转给了小王。
刚开始,小郑心里很不踏实,总担心贷款出问题,过了几天,当他再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平台时,网站却显示“账号不存在”。原来是真的,贷款信息真的能屏蔽!
小王透露说,“愿意的话你可以当我的代理,每发展一名同学,就能提成1000元。”抱着有钱大家一起赚的想法,小郑立马将这条发财之道传授给了几个铁哥们儿。面对朋友们的疑虑,小郑现身说法,表示自己贷款后安然无恙。就这样,两个月小郑就发展了20多个下线,大家都尝到了甜头。下线又继续发展下下线,按照逐级提成的方式,小郑一共赚到了5万多元。
而小王也同样是被同学推荐入伙的,除了小郑,他还发展了50多名下线,提成高达近10万元。8月份,因为业绩斐然,小王在“全国总代理”李总的介绍下,面见了“幕后大老板”张总。张总表扬小王贡献突出,并当场奖励他一辆10万元的汽车,“加油好好干,创业就需要你这样有冲劲的年轻人!”
8月底,一个电话惊醒了他们的创业梦。贷款公司打来了催款电话,小郑和小王均已负债数十万元。没过几天,下线们也陆续找上门来,原来大家都收到了相同的催款电话。小郑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骗局,承受不住压力,他和小王连忙报警了。
借贷平台成傀儡,传销把戏狂敛财
随着调查的深入,团伙头目“李总”和“张总”在9月和12月被相继逮捕,而涉案的大学生竟高达150多人。这是一起通过校园借贷平台利用传销方式进行敛财的诈骗案。
首先,不法分子用贷款不用还钱的由头骗取大学生的身份信息,在多家校园贷平台申请贷款。款批下来后,“张总”用身份信息在网站上将用户名修改,这样学生们就无法登录了,因此对“内部有人,可屏蔽贷款信息”的说辞深信不疑。
然后,“全国总代理张总”用高额提成的方式发展大学生成为校园代理,再鼓励大学生自由发展下线,享受逐级提成。这些被害人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同时也成为了作案人。并且,这150多人只是警方已掌握的数量,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传销链底端的大学生很难联系上。
贷款不还竟能蒙骗上百名大学生?
其实,骗子的伎俩十分简单,借钱不还的逻辑也有违常识。据小盟分析,涉案大学生如此之多,一方面是由于借贷平台存在监管漏洞。当不法分子获取到学生的身份信息后,仅花2-3分钟就能注册成功,立马进入贷款阶段。即使填写虚假的辅导员和家长信息,也能注册贷款,平台并不会主动联系进行审核。贷款简单门槛低,为行骗提供了温床。
另一方面,许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和信贷意识。学生们普遍存有侥幸心理,即使认为贷款不还是违法的,也几乎没人主动报案,受利益驱使还积极发展下线。在他们心里,个人身份信息和征信记录,是可以用作交易的筹码。
曾经,校园贷只是卷入经济纠纷,而今利用其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,已慢慢涌现。小盟认为,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和风险教育,让学生明确意识到,个人身份信息是绝对不能出卖的东西。学生们也不应该不闻窗外事,只读圣贤书,尽早地建立风险意识,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
- 4HOU.COM
评论